如今電動汽車行業正如火如荼,短短幾年,發展速度便如“脫韁野馬”。然而,對一眾歐洲國家來說,電池產量不足成為了制約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。不過近期,歐洲也開始計劃提升當地電池產能,以減少歐洲汽車制造商對亞洲制造的依賴。不過也許歐洲正在矯枉過正,計劃生產的電池產量可能比最低需求高出3倍。
近十年仍需依賴亞洲電池
根據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(Trans-port & Environment)6月發布的報告,歐洲正計劃建設38座電池工廠,預估未來的年總產量為1000千兆瓦時(GWh),預計成本為400億歐元。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發言人表示,預估能在2029—2030年達到這一年產量目標,屆時可以提供給1670萬輛純電動車使用。
目前,中國、日本和韓國是生產全球電動汽車電池的幾個主要國家。研究公司惠譽解決方案(Wedbush)分析師奧利弗蒙蒂克(Daniel Ives)表示,電動車產業如今正步入黃金時代,受惠于諸如電池技術、監管激勵措施和稅收減免,以及更平價車型等諸多有利因素,目前正在創造出一場需求的“完美風暴”。未來10年,電動車市場規??赡艹^5兆美元。
咨詢公司羅蘭貝格(Roland Berger)的產業分析師埃里克科斯特(Eric Kirstet-ter)表示,因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驚人增長,歐洲汽車制造商亟需打破目前過度依賴亞洲電池制造商的情況,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確保能獲得電池材料。
據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預計,歐洲電池生產能力若飛速提升,對材料的需求將顯著增加。到2030年,歐洲對鋰的需求預計將飆升18倍。同時也需要五倍以上的鈷。
為此歐洲大力發展電池技術并定下了新的目標,即“更少的材料,更多的電池”,希望到2030年,完成每千瓦時電動汽車電池所需鋰平均含量下降一半的任務。
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報告同時預測,想要達到如此數額的年供應量并不容易,期間仍然會嚴重依賴亞洲電池和技術,這種情況甚至會一直持續到2029—2030年。
期待更嚴碳排放政策解決電池產能過剩
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報告指出,如果歐盟出臺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,并持續推進汽車充電基礎設施,那么到2035年,電動車的需求量有望創下新高。
專業研究電池和電動車產業的凱恩能源研究(Cairn Energy Research Advi-sors)在報告中表示,全球電動車銷量有望在2021年躍升36%,并首次突破300萬輛。
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報告也指出,如歐洲2022—2029年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過于寬松,那么可能導致汽車制造商沒有動力增加銷量,這會造成超過一半的電池產量沒有市場。
根據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的分析,歐洲計劃中的電池產量可能比2025—2030年的最低需求高出近3倍。根據目前規定,到2025年歐洲電池需求僅為174吉瓦時,到2030年將增加到485吉瓦時。這遠低于預期對電動汽車電池的要求:2025年達到462吉瓦時,2030年增長到1144吉瓦時。
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車輛和電動汽車高級主管茱莉亞·波利斯卡諾娃表示:“電池行業正在成功應對歐洲的電動汽車雄心,但歐盟政策制定者不能提供監管確定性,也不能保證電動汽車的充足市場。歐盟和英國必須在整個十年內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標準,才能避免浪費行業內數十億美元的投資,維護電池熱潮?!?/p>
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表示,由于歐盟排放標準較為寬松,這意味著汽車制造商在2030年前不必大幅增加電動汽車的生產和銷售。
“電池過剩問題在2025年以后最為嚴重,在2026年可能達到227吉瓦時,僅提高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無助于解決這個問題?!睔W洲運輸環境聯合會表示。
據了解,歐盟即將在下個月為乘用車和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規則提出新目標,屆時歐盟有望進一步加強其氣候政策,使其與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路線保持一致。
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表示:“結論很明確,目前的電動汽車法規低估了歐洲的電池潛力?!痹摍C構呼吁歐盟在短期內采取更積極的政策,這些政策可能包含將2025年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提高到25%,并設定2027年減排40%的額外目標,以解決預期的電池產能過剩問題。
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韓曉彤 綜合編譯